您当前的位置:科普园地
认识血液循环:一部“血的发现史”
作者: | 来源: |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5-27 09:41:19 阅读:
  

血液循环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之一。然而,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对“人体内的血液是怎样流通的?”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索。

古罗马医学家盖仑(公元129~199年)通过解剖猕猴,提出了血液运动的理论。他认为,把心脏分为两半的“中隔”上,有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小孔,血液通过这些小孔从心脏右侧到心脏左侧,再流经肺部;血液在血管中缓慢流动,开始沿一方向,接着流向相反方向,如此往复循环。他还提出,血液的流动是以肝脏为中心的,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逐渐被身体所吸收。这显然是错误的。

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医学家纳菲(公元1213~1288年)曾对盖仑的血液循环学说进行了积极的批判。纳菲发现心脏左右心室之间的隔膜很厚,而且隔膜上面没有像盖伦所设想的那种孔道,血液不可能从右心室直接流至左心室。为了纠正盖仑的谬误,纳菲提出一种血液小循环(肺循环)理论,遗憾的是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发现了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提出血液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在研究心脏时发现心脏有四个腔。

比利时医生安德烈・维萨里(公元1514~1564年)在实践中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和经验,他发现了盖仑解剖学中的错误,决心纠正盖仑解剖学中的错误观点。经过5年的努力,1543年,年仅28岁的维萨里完成了按骨骼、肌腱、神经等几大系统描述的巨著《人体的构造》。

维萨里冲破了以盖仑为代表的旧权威们臆测的解剖学理论,以丰富的解剖实践资料,对人体的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他在书中写道:人体的所有器官、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密切联系的,每一部分都是有活力的组织单位。这部著作的出版,澄清了盖仑学派的种种错误,使解剖学步入了正轨。

然而,这部书的发表引起了当时的解剖学家和医生的震惊,也因触犯了旧的传统观念,引起教会的极大不满,维萨里被迫离开了他执教的威尼斯共和国帕都瓦大学来到西班牙。20年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诬陷维萨里用活人做解剖,判维萨里死罪。由于国王出面干预,才免一死,改判往耶路撒冷朝圣。不幸的是,维萨里在归航途中遇险,年仅50岁。

维萨里的同学,西班牙医生米凯尔・塞尔维特(公元1511~1553年)也不迷信权威。他通过解剖发现,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部,经空气净化后,通过曲折的路径,血液又从肺流入左心室。这推翻了盖仑的心脏中隔有筛孔的论点。此时,塞尔维特已接近发现血液循环,但也由于其观点“背叛宗教”,1553年10月在日内瓦被当作“异教徒”活活烧死,终年42岁。

17世纪,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公元1578~1657年)在学习时,他的老师哲罗姆・法布里修斯发现了静脉瓣。

哈维从老师的发现中受到启发,他从实验入手,做了绑扎人体上臂血管和计算血流量的实验。他发现,当丝带扎紧人的上臂时,丝带下方的静脉鼓起来,动脉变得扁平;在丝带另一方,动脉膨鼓起来,静脉变平。这表明,动脉和静脉中血液流动的方向相反:一个从心脏流向肢端,一个从肢端流回心脏。

哈维还对动物搏动着的心脏进行了仔细观察。他发现,心脏的左右两部分并不是同时收缩的,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的房室口的瓣膜是单向阀,静脉中的静脉瓣也是单向阀。很明显,瓣膜起到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通过观察动物搏动着的心脏,哈维还对血流量进行了计算。他发现,心脏每半小时搏送出来的血量将超过全身任何时候所含的血液总量。盖伦认为血液从心脏里被推送出来后,沿着动脉流到全身,又循着静脉回到心脏,因为血液是由肝脏制造出来的,哈维从血流量的计算感到,肝脏不可能在半小时内造出这么多血,而且血液也不可能在肢体末端这么快地吸收掉。唯一可能的是,血液在全身沿着一个闭合路径作循环运动。

哈维在1616年公布了他的发现,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论。

 

 

转自求是理论网-科学普及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