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科普园地
拯救“纱荒”的纺纱机
作者: | 来源: |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7-29 08:33:36 阅读:
  

随着科技进步,纺车、织布机之类的传统手工业工具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些健在的老人,依稀记得将棉花纺成纱线,再织成布,做出衣服的过程,而年轻人则只能从电视中了解些皮毛。

人类纺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那时,人类便懂得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长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所谓的纺纱,是取动物或植物性纤维运用加捻的方式使其抱合成为一连续性无限延伸的纱线,以便适用于织造的一种行为。在中国,新石器时期已经发明纺轮用来治丝。

早期的纺纱工具十分简单,只包括一个纺锤和一根卷线棒。人们让纺锤象陀螺那样旋转,将松散的纤维捻紧成纱,然后缠绕在卷线棒上。后来,印度人将这种原始的工具制成了手摇纺车,以机械替代手工旋转纺锤,但效率却没有提高,依然只能纺出一根纱。

现代纺纱机最先出现在英国。1764年的一天,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正在家中劳作,一个纺纱,一个织布。当时他们使用的就是手摇纺车。哈格里沃斯无意中碰翻了纺车,却见纺锤由水平状态变为直立,却依然转动不停。这个现象引起哈格里沃斯的思索:既然纺锤能垂直转动,那就让几具并排的纺锤同时转动,是否纺出好几根纱?于是,哈格里沃斯按照自己的设想,亲自动手制作,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一部由4根木腿组成,机下有转轴,机上有滑轨,带有8个竖立纺锤的纺纱机。他以爱女 “珍妮”的名字为这台新机器命名。

后来,哈格里沃斯又经多次改进,使纱锭从8个逐步增加至18个、30个、80个、效率极大地提高了。 “珍妮纺纱机”很快被各工厂采用,从根本上缓解了一度困扰着英国纺织业的 “纱荒”。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恩格斯曾把它称为 “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不过,效率虽然提高了,珍妮纺纱机却依然离不开人力。1769年,英国发明家查理・阿克赖顿发明了用水轮驱动皮带转动的 “水力纺纱机”,并获得发明专利。 “水力纺纱机”比 “珍妮纺纱机”的效率更高,纺出的纱线结实而紧密。

1779年,克朗普顿的纺纱机发明成功。克朗普顿也是英国人,他曾做过纺织工人,使用过 “珍妮纺纱机”,熟知它的缺点。经过数年的苦心钻研,克朗普顿终于制成了 “走锭纺纱机”。由于它兼具 “珍妮纺纱机”和 “水力纺纱机”之优点,所以英国人戏称为 “骡子”,以后就定名 “骡机”。 “骡机”纺出的纱线细而且坚韧,在当时的纺织厂中用得很普遍。

1965年,捷克人又造出一种更快速的新式纺纱机,名叫 “转子纺纱机”。它的基本部件是一个转速高达每分钟6万转的转子,它的产纱速度是以往纺纱机的6倍。到了上世纪70年代,很多国家纷纷采用了这种纺纱机。

 

 

转自求是理论网-科学普及

 

【打印本页】